學生支援組
「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自一九七零年代已開始支援普通學校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隨後,在一九九七年九月更配合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提倡,推行「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目的是提升本港融合教育的質素。
接納差異與消除學習障礙
推行融合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幫助不同持份者理解、接受和尊重個別差異,甚至懂得欣賞差異,從而推動學生的個人成長以及建構和諧社會。面對學生的多樣性,教師已不能用同一種教學方法來教導全班學生,亦不能要求學生達到劃一的學習水平。為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學校須善用校內外資源,在不同層面,並透過各方面的調適和支援策略,照顧及切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幫助他們發展多元智能,同時,亦要關顧學生的成長需要,協助不同抱負及能力的學生銜接多元出路。
「全校參與」模式的特色︰
全校共識:
|
全體教職員認同有責任營造一個共融的環境,以照顧所有學生的教育需要;
|
課程調適:
|
學校可以修訂或擴闊學校課程以迎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
|
教學調適:
|
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技巧和輔助工具,以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
|
朋輩支援:
|
策略性組織學習小組、朋輩輔導和朋友圈子;
|
教師協作:
|
教師通力合作及互相支持,例如進行協作教學;
|
課堂管理:
|
專責人員和教師磋商改善學習環境,例如安排協作教學,使全班同學受惠;
|
評估調適:
|
調整評估方法,讓所有學生都能展示其學習成效。
|
推行「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的政策、資源及支援措施
2022/ 2023學年報告
I.政策
|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透過資源調配,為學生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
- 學校重視家校合作,建立恆常溝通機制,透過不同渠道,與家長一起商議有關支援學生的策略。
|
II.資源
|
本校獲教育局增撥的額外資源包括︰
- 學習支援津貼約$1,261,143,用以增聘兩名半職支援老師及兩名專責教學助理,以及外購提昇學習動機及技巧、情意社交發展訓練以照顧約120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 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校本教育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
|
III.支援措施及資源運用
|
本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及成績稍遜的學生提供下列支援措施︰
- 已成立由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領導的「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課程發展主任、訓輔主任、班主任、社工、校本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等,以全校參與模式各科組協作,共同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 安排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負責相關教學工作,例如以輔導教學班、協作教學、入班支援及參與個別學習計劃訓練等,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此外,支援老師須協助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處理與融合教育相關的職務,包括促進家校合作、加強及早識別和支援、管理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資料等;
- 增聘兩名支援教師及兩名專責教學助理與全校教師以「全校參與」模式照顧個別差異;
- 設立輔導教學班,為學業成績稍遜的學生提供小三至小六中文作文及英文,以及小五至小六數學的輔導教學;
- 言語治療師為有語障的學生提供小組或個別言語治療;教育心理學家為讀寫障礙的初小學生及家長提供提昇語文學習技巧的小組;
- 因應專業評估報告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功課、默書和評估調適;
- 購買小組服務,為有情緒/社交支援需要的學生提供小組訓練,以提昇他們相關的技巧,以應付學習及情意社交發展需要;
- 學校安排班主任於學期初與家長會面,學生支援組亦於上學期提供學生支援摘要,以讓家長知悉學生接受的支援層級、措施和服務;
- 透過家長日、家長聚會、家長TEAMS群組、成立家長義工隊及學校網頁促進家校及家長之間的溝通及合作,並提供家長教育,包括講座、小組/工作坊及親子活動等,讓家長了解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特性,從而配合學校的措施;
- 邀請教育局、大專院校及志願機構等,為教師提供培訓。
|